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July, 2025

「Participle」詞組:以背景動作修飾 🏃🏻‍♀️

Image
  「Participle」詞組是在子句和句子中的修飾語詞組。它們會把動詞的動作變成副詞或形容詞,用來修飾其他子句中的元素。 如果你需要複習一下,「participle」詞組是指以動詞固定的「participle」形式開頭的詞組,詞組中亦會包含該動詞的要表達所需意思時的賓語和其他修飾語。 每個動詞有兩種固定的「participle」形式。一種是所謂的「present participle」,所有動詞都是加「 -ing」字尾轉化成這字形;另一種是所謂的「past participle」,不同動詞會有不同的,例如有些是加規則的「-ed」字尾,也有些會有不規則字尾或母音改變。 舉例來說,動詞 "eat" 的「present participle」是 "eating"。像 "eating ice-cream" 這樣以 "eating" 開頭的詞組,就是一個「present participle」詞組。 同一個動詞 "eat" 的「past participle」是 "eaten"。像 "eaten by the children" 這樣以 "eaten" 開頭的詞組,就是一個「past participle」詞組。 「Participle」詞組(包括「present participle」和「past participle」詞組)能夠把動作轉換成修飾語,用於句子中作描述。 例如: The man  sitting next to me  slept for ten hours. 坐在我旁邊的那個男人睡了十個小時。 這句中的 "sitting next to me" 是一個形容詞,用來修飾名詞詞組 "the man"。 這個詞組在這裡就像其他你熟悉的形容詞組一樣,為它所修飾的名詞增添描述。我們可以把它和其他類型的形容詞做比較: The  tall  man slept for ten hours. 那個高的男人睡了十個小時。 The man  on the plane  slept for ten hours. 飛機上的男人睡了十個小時。 The man  sitting nex...

🇩🇪🇦🇹🇨🇭德文單字……在英文裡?

Image
  你可能知道,我的學術背景不僅是語言學,也包括德國文學。🇩🇪🇦🇹🇨🇭 我想也許我可以寫一篇簡短的電子報,介紹幾個直接從德文借來、在英文中相當常見的單字。🌭 我第一個想到的例子是 “Zeitgeist”、“ersatz” 和 “Schadenfreude”。 “Zeitgeist” 是一個名詞,意思是「一個時代的整體文化精神」(“Zeit” 是「時間」,“Geist” 是「精神」)。這個詞在英文中相當常見,尤其用在文化評論中: The novel reflects the Zeitgeist of the 1960s, full of rebellion, experimentation, and social upheaval. 這部小說反映了 1960 年代的時代精神,充滿叛逆、實驗精神與社會動盪 德文中所有名詞書寫時都會大寫。作為一個直接的德文借詞,“Zeitgeist” 這個名詞在英文裡通常也會大寫。 “Ersatz” 原本是個名詞,意思是「替代品」,但傳入英文後,通常作為形容詞使用,用來形容另一個名詞是「品質較差的替代品」。因為在英文裡多數情況下是形容詞,所以通常不會大寫: During the war, people had to rely on ersatz goods like coffee made from roasted barley instead of real beans. 戰爭期間,人們不得不依賴替代品,例如用烘焙大麥製成的「咖啡」,而不是用真正的咖啡豆 “Schadenfreude” 經常被非德語人士引用為一個特別精準(和好笑)的概念。它是一個名詞,意思是「因別人遭遇不幸而產生的快感」(“Schaden” 是「不幸」,“Freude” 是「喜悅」),像中文的「幸災樂禍」的名詞版。作為德文名詞,它在英文中也通常會大寫: He tried to hide his Schadenfreude when his arrogant rival finally stumbled. 當那位傲慢的對手終於出錯時,他努力掩飾內心的幸災樂禍。 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詞是直接從德文借進英文的詞,而不是英文裡與德文有共同「語源」的詞。 我之前曾寫過,德文和英文是非常接近的「語言表親」,它們都來自同一語系的同一分支——日耳曼語支,而這個語系屬...

「Help make」、「let live」: 使役動詞和沒有的「to」標記的基本動詞字形

Image
  最近有一位學生問了我一個問題,關於這句英文句子: Children who  help make  their own lunches are more likely to eat them. 有幫忙準備自己午餐的孩子更有可能把午餐吃完 她問到這句子中的關係子句中的限定動詞組  help make。 她問的是:為什麼動詞  help  不是情態動詞(modal verb),但後面接的  make  卻是個沒有「to」標記的基本動詞字形(bare infinitive)? 簡單來說,這是因為  help  這個動詞屬於英文中的一類叫做「使役動詞(causative verbs)」的動詞,而這類動詞的結構特徵之一就是後面會有沒有「to」標記的基本動詞字形。 例如: They  helped make  the cake. 他們幫忙做蛋糕 其他具有這個結構特徵的使役動詞還包括「 let (讓)」,如在俗語「 live and let live 」(自己活,也讓別人活)中,和「make(使到)」,如在固定用法「 make do 」(將就)中。 不過,正如我在這個電子報中多次提過的,語言文法是會演變的。 英文文法在這方面的演變方向是:現在的基本動詞字形都基本上一律會有「 to 」來標記,而不帶「to」的基本動詞(bare infinitives)則只在情態動詞後面出現,例如「 can make 」。 長話短說,這樣的演變趨勢使得原本還能接 bare infinitive 的那幾個使役動詞(例如  help 、 let 、 make )現在也越來越受到演變壓力,要和所有其他接有「to」標記的基本動詞組的動詞對齊。 因此,我們現在看到的像  let live  或  make do  這些結構,通常都是一些固定用法,母語人士也不太會再主動產出這類型的新句子。 至於  let  和  make ,目前只會在有賓語的情況下保留這種「動詞 + bare infinitive」的特徵,例如: They let her do it. (他們讓她做)、 They made her do it....